來源:網(wǎng)絡資源 作者:中考網(wǎng)編輯 2025-09-03 15:23:56
作文二:《以“見”為燈,照“覺”之路》
“覺”字的構形啟示我們:“見”是覺醒的前提。從秦簡的古樸到柳公權楷書的端莊,“見”始終是“覺”的骨架,正如人在成長中,需以“見”為燈——見歷史之鑒、見科學之真、見生活之美,才能照亮覺醒之路,實現(xiàn)認知的跨越,恰如名人用“見”點亮覺醒的人生。
“見”歷史之鑒,覺醒得失之理。“中國歷史學家”司馬遷,遍歷名山大川,“見”到楚漢相爭的古戰(zhàn)場遺跡,讀到諸子百家的典籍記載。他從“見”中覺醒“歷史是治國理政的鏡子”,于是忍辱著《史記》,為后世留下“究天人之際,通古今之變”的史書典范。我在學習“安史之亂”時,起初只記時間地點,直到觀看歷史紀錄片,“見”到戰(zhàn)亂中百姓流離失所的慘狀,才覺醒“國家安定的重要性”,此后更關注時政新聞,理解“少年強則國強”的意義。若不曾“見”歷史之鑒,便會不懂得失,難有認知的覺醒。
“見”科學之真,覺醒探索之志。“諾貝爾生理學或醫(yī)學獎”得主屠呦呦,在研制青蒿素時,“見”到古籍中“青蒿絞汁”的記載,更“見”到瘧疾患者痛苦的模樣。這份“見”讓她覺醒“需用科學拯救生命”,于是反復實驗190次,最終提取出青蒿素。我曾覺得“科學離生活很遠”,直到參加學校生物實驗課,“見”到顯微鏡下細胞的分裂、種子的萌發(fā),才覺醒“科學就在身邊”,開始主動閱讀《趣味科學》,甚至嘗試做“水的電解”小實驗。若不曾“見”科學之真,便會失去探索熱情,難有志向的覺醒。
“見”生活之美,覺醒感恩之心。“中國作家”汪曾祺,在西南聯(lián)大求學時,物資匱乏卻“見”到昆明的四季花開、鄰里的互助溫情。這份“見”讓他覺醒“生活雖苦卻有詩意”,于是寫下《昆明的雨》等散文,傳遞對生活的熱愛。我曾抱怨“學習太枯燥”,直到雨后“見”到校園里小草的堅韌、彩虹的絢爛,才覺醒“生活處處有美好”,開始每天記錄一件“小確幸”,心態(tài)更積極。若不曾“見”生活之美,便會陷入抱怨,難有感恩的覺醒。
“見”為燈,能破認知之暗;“覺”為路,能引成長之行。愿我們以“見”為燈,在觀察與體悟中覺醒,讓人生之路因覺醒而更清晰、更寬廣。
編輯推薦:
歡迎使用手機、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(wǎng),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!>>點擊查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