來源:網絡資源 作者:中考網編輯 2025-09-03 14:44:41
作文二十:《感恩,讓成長成為“雙向的奔赴”》
兒歌中,雨水滋養(yǎng)種子、梨樹、麥苗,它們用發(fā)芽、開花、長大回饋雨水——這是“雙向的奔赴”:雨水給予滋養(yǎng),萬物給予回饋。成長中,感恩也是“雙向的奔赴”:他人給予我們助力(雨水),我們用成長與善意回饋他人,讓助力與感恩形成循環(huán),正如名人用行動展現的“雙向奔赴”的溫暖。
老師的教導與我們的進步,是雙向的奔赴。“中國核物理學家”于敏,感恩西南聯大導師的教導,用“研制氫彈、報效國家”的進步回饋;導師也因于敏的成就,更堅定“教書育人”的信念,培養(yǎng)更多人才。我與數學老師也是如此:老師感恩我“認真聽講、主動提問”的學習態(tài)度,課后額外為我輔導幾何;我感恩老師的付出,用“數學成績從班級中游到前十”的進步回饋,F在老師更愿意在課堂上關注我,我也更主動參與數學討論,形成“教導-進步-更用心教導”的雙向奔赴。若只有老師的教導,沒有我的進步回饋,這份助力容易變得單薄;若只有我的渴望,沒有老師的教導,成長也難以實現。
同學的幫助與我們的互助,是雙向的奔赴。“感動中國人物”汪勇,疫情期間得到同學的幫助,用“組織志愿者團隊”的互助回饋;同學也因汪勇的行動,更愿意參與公益,形成“幫助-互助-更多幫助”的循環(huán)。我與同桌也是如此:同桌感恩我“幫他整理英語筆記”,在我生病時主動幫我補數學課程;我感恩同桌的付出,在他遇到語文閱讀難題時,幫他分析答題思路,F在我們不僅互相幫助,還帶動小組同學形成“互助學習”的氛圍,讓雙向奔赴的力量更強大。
社會的機遇與我們的回饋,是雙向的奔赴。“雜交水稻之父”袁隆平,感恩國家提供的農業(yè)研究機遇,用“培育雜交水稻、解決糧食問題”的回饋;國家也因袁隆平的成就,更重視農業(yè)科技,提供更多科研機遇,形成“機遇-回饋-更多機遇”的良性循環(huán)。我與學校也是如此:學校感恩我“積極參與藝術節(jié)、科創(chuàng)比賽”的熱情,為我提供專業(yè)的繪畫工具、科創(chuàng)指導;我感恩學校的支持,用“藝術節(jié)一等獎、科創(chuàng)比賽獎項”的成績回饋,F在學校更愿意為學生搭建展示平臺,我也更主動參與學;顒,讓雙向奔赴的意義更深遠。
有些同學覺得“成長是單向的獲取”,卻不知“雙向的奔赴更能讓成長充滿溫度與力量”。他們只接受老師的教導、同學的幫助、社會的機遇,卻不愿用進步、互助、成績回饋,讓成長的循環(huán)斷裂,難以獲得更多助力。
作為初中生,我們要讓感恩成為雙向的奔赴:用學習進步回饋老師的教導,用互助行動回饋同學的幫助,用積極參與回饋學校的機遇。讓助力與感恩形成循環(huán),讓成長成為溫暖的雙向奔赴。
感恩是成長的“雙向橋梁”,連接他人的助力與我們的回饋。愿我們都能在雙向奔赴中,收獲更多溫暖與力量,讓成長之路充滿互助與善意,成為既被滋養(yǎng)、也能滋養(yǎng)他人的人。
編輯推薦:
歡迎使用手機、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,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!>>點擊查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