來源:網(wǎng)絡資源 作者:中考網(wǎng)編輯 2025-09-03 14:42:54
作文十:《感恩,是成長中最珍貴的“習慣”》
兒歌中,種子、梨樹、麥苗對雨水的“回饋”,不是一時的沖動,而是融入生長的習慣——發(fā)芽、開花、長大,都是對雨水滋養(yǎng)的持續(xù)感恩。這讓我明白:成長中,感恩也不該是偶爾的情感表達,而應是最珍貴的習慣。唯有將感恩變成習慣,才能讓成長始終充滿溫度,正如名人用習慣書寫的感恩篇章。
養(yǎng)成“感恩學習”的習慣,讓知識積累更持續(xù)。“中國數(shù)學家”華羅庚,將感恩書籍與導師的習慣融入日常——每天堅持自學、記錄心得,即使成為著名數(shù)學家,也保持向他人請教的習慣。這份習慣讓他的知識積累從未停止,在數(shù)論、矩陣幾何學等領域不斷突破。我將感恩老師教導的習慣融入學習:每天課后整理筆記,標記當天學到的重點;每周向老師請教1-2個疑難問題。這份習慣讓我的知識積累更持續(xù),數(shù)學成績從班級中游穩(wěn)步提升到前十。若感恩只是偶爾的想法,便難以持續(xù)汲取知識,成長也會斷斷續(xù)續(xù)。
養(yǎng)成“感恩他人”的習慣,讓人際溫暖更長久。“感動中國人物”張桂梅,將感恩他人幫助的習慣融入生活——即使創(chuàng)辦免費女高后,也會記得村民早年的接濟,時常回訪。這份習慣讓她始終心懷溫暖,用行動傳遞善意。我將感恩同學幫助的習慣融入日常:同桌幫我講解難題,我會主動分享我的筆記;朋友陪我練習演講,我會為他準備鼓勵的小卡片。這份習慣讓我們的友誼更深厚,班級氛圍也更溫暖。若感恩只是偶爾的感謝,便難以維系長久的溫暖,人際關系也會變得淡薄。
養(yǎng)成“感恩機遇”的習慣,讓成長突破更主動。“中國短跑運動員”蘇炳添,將感恩訓練機遇的習慣融入訓練——每天提前到場熱身,認真對待每一次測試。這份習慣讓他不斷突破自我,最終跑出9秒83的亞洲紀錄。我將感恩比賽機遇的習慣融入實踐:每次參加活動前,都認真準備、反復練習;活動后,總結(jié)經(jīng)驗、感謝組織者。這份習慣讓我在科創(chuàng)比賽、藝術節(jié)中都有出色表現(xiàn),也讓我更主動地尋找新的機遇。若感恩只是偶爾的參與,便難以抓住成長中的機會,突破也會變得被動。
有些同學覺得“習慣太難養(yǎng)成,偶爾感恩就夠了”,卻不知“習慣的力量在于持續(xù)”。偶爾的感恩像零星的火花,難以照亮成長的路;而習慣的感恩像持續(xù)的陽光,能讓成長始終溫暖明亮。
作為初中生,我們要從點滴小事養(yǎng)成感恩習慣:每天對老師說聲“謝謝”,每周幫父母做一次家務,每次得到幫助后及時回報。讓感恩成為融入日常的習慣,讓成長因習慣而更有溫度。
感恩是成長中最珍貴的習慣,能讓平凡的日常充滿意義。愿我們都能養(yǎng)成感恩的習慣,在持續(xù)的溫暖與動力中,不斷成長為更好的自己。
編輯推薦:
歡迎使用手機、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(wǎng),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!>>點擊查看